如今的人知道岳阳楼,多半是因为在语文课本上读到过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。其实这一座楼在唐代的时候,就已经闻名天下了。
早在范仲淹撰写《岳阳楼记》之前的二三百年,我国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,先后登临岳阳楼,并各自赋诗一首。
他们二人登临的时间,相距不过九年。登楼时,李白五十八岁,杜甫是五十六岁。两诗同样是借景抒情,同样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。
【资料图】
李白的诗依旧带有夸张、奇崛的想象力,却仿佛什么没说;杜甫的诗仍然带着固有“家国天下”的情怀,却仿佛有万千心事,怎么也说不完。
值得一提的是,杜甫这一首登临诗,开头只用了十个字就写出洞庭湖乾坤颠倒,星海浮沉的壮阔之美,其想象力绝不输于李白。
《与夏十二登岳阳楼》——唐·李白
楼观岳阳尽,川迥洞庭开。
雁引愁心去,山衔好月来。
云间连下榻,天上接行杯。
醉后凉风起,吹人舞袖回。
诗作意译:
登上岳阳楼,览尽四面无限之风光,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开阔的洞庭湖。大雁把忧愁引向远方,山峦自天边衔出一轮明月。在楼上摆开宴席,仿佛是在云端举行盛会一样。
刚刚举起酒杯,天上就伸过来一只手。醉中游历岳阳楼,凉风鼓起我和夏十二的衣袖,两个人好像在跳舞一样。于是我们一边跳着舞,一边开心地回去休息了。
李白的这首诗,作于乾元二年(公元759年)。两年之前,他因为曾在永王帐下为幕僚,差一点被判了死刑。
其实在当永王幕僚之前,李白和他的妻子宗氏二人,已经开始长期修道。从他的在公元744年的诗作《独坐敬亭山》来看,他当时仿佛早把世事看淡了。
因此,后来他选择出山,很多人都对此表示无法理解。朝中只有杜甫同情他的遭遇,于是就写出了那首著名的《不见》。
杜甫在诗中说:“不见李生久,佯狂真可哀。世人皆欲杀,吾意独怜才。”这就说明杜甫是认为,李白之前寻仙访道的行为,只是在麻痹自己。是“佯狂”,是假装的。
李白始终想在政治上一展抱负,所以不听妻子宗氏的劝告,投到了永王李璘的帐下,结果差一点丧命。后来侥幸不死,就被流放到夜郎。
乾元二年,因为遇到一场罕见的大干旱,朝廷大赦天下,李白被放还。乘船回江陵的途中与朋友夏十二登上岳阳楼,写了这一首诗。
在这首诗中,李白还是和年轻时一样,有着丰富、新颖的想象力。比如,岳阳楼上,有热情的大雁,帮他把“愁心”远远地引去天边,又有好客的山峦,殷情地替他“衔”来美丽的月轮。
他和夏十二饮宴的地方,好像是在白云之间。席间推杯换盏,那拿着酒的手,仿佛是从天上伸过来的一样。真是心情舒畅,快乐似神仙啊!
凉风吹来,鼓起他们的衣袖,把身上的晦气一扫而光。两个人就像两位天真的少年一样,一路跳着舞回去了。
五十八岁正是人生的暮年,刚刚死里逃生,见到了老朋友,普通人只恨不能痛哭一场啊!可是李白是谪仙人,他才不会痛哭。
所以我一直认为,李白“一辈子都是少年”。他写这首诗,只想表达自己当时快乐的心情。
《登岳阳楼》——唐·杜甫
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。
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。
亲朋无一字,老病有孤舟。
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。
诗作意译:
往昔就听说过洞庭湖和岳阳楼,如今登楼临水,才真正见识到洞庭水的壮观。浩瀚无垠的湖面,把东南面的吴国、楚国的一分为二,日月星辰就像是飘浮在湖水的上面一般。
离开家乡,很久没有收到亲戚朋友的来信了。如今我年纪老迈,身体多病,陪伴我的只有一条小船。关山以北至今还陷于战火之中,我凭栏遥望,想到这些就不禁涕泪满衣衫。
杜甫写这首诗时已五十八岁,距离他生命的终结,只有两年时间。他原来在成都投靠朋友严武,严武去世后,他于公元766年来到重庆奉节一带,买了几十亩地,栽种水果和农作物。
此后,在近两年的时间当中,他一直都在拼命地写诗,而在此期间创作的诗歌,占到了如今他现存诗歌的三分之一。
大历三年(公元768年),大概因为感到自己大限将至,杜甫不顾一切地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乡。他乘船从江陵到达公安,再转至岳阳。就在这个时候,他去游历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。
登上岳阳楼,眼前壮阔的景象,又激发出杜甫少年时代“至君尧舜上”的豪情。但转眼间,他忽然想到了自己目前真实的处境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,本来就已经让人很受不了。
再加上他年老多病,而家中的兄弟和从前的好友,都断了音讯。谁也不知道他会在这孤舟中死去,这是何等地令人绝望啊!
但是他并不怨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,他又把思绪转向外界更广阔的天地中去。亲朋好友们没有信来,是因为北地边境上还在打仗。
此时此刻,国家尚未安定。惭愧的是,自己一把老骨头,只有在岳阳楼上依栏看风景,完全帮不上忙。想着想着,他的眼泪、鼻涕就一起流淌下来了。
这个时候,杜甫感到“活着,真的好苦啊”!少年时代发愿的时候,他总是把前途想得十分美好。但是直到暮年,他才知道那些不过是奢望。
不知道哪一位词评人曾经说过:杜甫其实不应该叫“诗圣”,他其实应该叫“情圣”。因为他的诗,总是充满了家国天下,赤子飘零的情怀,读来让人热泪滚滚。
说李白一辈子都是“少年”,其实杜甫何尝不是呢。他从年轻时代起就这么热血爱国,到死前都没有改变过。只不过他少年时代时,就显得有一些“少年老成”罢了。
喜剧始终不如悲剧令人印象深刻,尽管李白写《与夏十二登岳阳楼》之前,曾经遭难,但是这首诗歌本身的基调是愉悦的,所以远不如杜甫的《登岳阳楼》让人印象深刻。
毕竟现代人少不可能有像李白一样的经历,但是像杜甫诗中这种,少年时候的梦想,中年以后被现实摧毁的体验,绝大多数人都有过。
杜甫与普通人不同的地方,是他从来都不会“点背怪社会”。或许他偶尔会奇怪一下,他的朋友为什么都不给他写信呢。
但是他会换位思考,他马上会想到:也不只是我一个人有苦,看看这国家,北面还在打仗呢。天下人才是真正的苦啊,于是他又开始为天下人落泪了。
杜甫具有的同情心与共情力,世所罕见。更加难得的是,无论颠沛流离,风霜雨雪,是他始终固守着这样的品性,直至生命终结。
公元770年,杜甫在那条载着他游历过岳阳楼的小船上去世。他实践了自己生前的诺言,一辈子像葵藿一样,永远向阳而生。
他的肉体虽然离去了,但是他的精神却通过这些动人的诗歌,永久地回响在人间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青年制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20 联系邮箱:39 60 291 42@qq.com